微軟沒坑就不是微軟了,BitLocker算是微軟很早就推出的一個功能,主要是面對商務市場,在Win10開始,微軟強制導入TPM,也就順勢將磁碟加密納入了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功能,除了商務市場外,他也在家用市場中導入了精簡版的磁碟加密,但就是這個精簡版,操作起來陷阱一堆,每次都讓宅龍雞飛狗跳,所以宅龍在剛跑完一輪磁碟加密程序後,決定放上這篇來做個避雷...
Windows 11 21H2 以後的版本,只要條件滿足,都會預設開啟磁碟加密
這很重要,但是我不想說三遍,這點在21H2上市的時候相信很多OEM都翻過一輪,因為加密動作是滿足條件就會自動開啟的,所以如果不注意,系統還原或是重裝的時候都會有狀況。
也因為這樣,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系統將磁碟機加密的條件有哪些:
BIOS 中開啟 SecureBoot
系統有符合 TPM2.0規範 的 實體TPM 或是 韌體 fTPM 裝置
在 21H2 的時候還要包含 Modern Standby,這個要求在 22H2 後被拿掉
只要你的系統滿足以上條件一跟二,在設定作業系統程序完成後,Windows就會開始自動加密你的磁碟機裝置,被加密的裝置在圖示上會有如下的鎖頭出現:
磁碟加密的功能在保護個人隱私上非常有用,但是微軟在設計磁碟加密功能的時候,主要是針對商務市場客戶在進行規劃,為了做到產品差異化,下放給 家用版 的磁碟加密功能是精簡版的,這導致在操作上非常繁瑣,甚至到了有點反人類的狀況。這也是為什麼宅龍會說,每次磁碟加密就會搞到宅龍雞飛狗跳的原因。
所以,先從基本的開始,如何透過UI功能操作磁碟加密。
開啟 Windows設定 畫面,然後選擇 "隱私權與安全性"
接著在 安全性 區塊中,選擇 "磁碟加密"
接下來透過 "裝置加密" 開關來開啟或關閉磁碟加密功能
上述就是最基本的磁碟加密功能操作...
既然說到基本,一定有不只是基本的...
沒坑宅龍就不用寫這篇了...
基本上透過上述功能開啟裝置加密後,系統會 同時對所有磁碟機 進行加密作業,這時候就產生一個問題,如果你的處理器速度較慢,像宅龍手上這台筆電是用i3處理器,或是你剛好有速度較慢的SATA磁碟機,嗯,這東西宅龍也有,那你會發現這個加密作業可能會卡住沒進度,這時候你就要參考以下方式對單個磁碟機來管理加密作業。
宅龍因為兩個條件都滿足,所以每次玩這個功能都會卡,就算筆電是Dell的也一樣,微軟還真是一視同仁~
首先,請開啟具有管理員權限的 終端機 或是 PowerShell
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視窗icon上以右鍵點擊,然後選擇 終端機(系統管理員)
或是選擇 終端機,然後點選頁籤旁的 [v] 符號,接著選擇 "設定",然後進入 預設值 頁面
接著把 以系統管理員身分執行此設定檔 選項狀態變更為 開啟
接下來儲存設定值,往後你每次開啟 PowerShell 都會是以 系統管理員 權限來執行了。
接下來,執行以下指令確認個磁碟機加密進度
Manage-bde -status
基本上加密一定需要一段時間,你可以評估一下,宅龍的作法是如果看到經過五分鐘加密進度沒有變化,就可以判定為進度卡著不會動,這時候執行以下指令
manage-bde -pause [磁碟機名稱]
請記住,在這個步驟,你需要將 所有的 磁碟機加密進度都 暫停,不然不管怎麼樣,卡住的進度就會繼續卡著,你等再久都沒用
接下來就使用以下指令一個一個開啟磁碟加密進度,但是請注意,一定要等一個磁碟完成加密後再開啟下一個磁碟,如果不這樣做,如果你的加密本來就卡住,後續你一口氣開啟仍然會導致加密進度卡著
manage-bde -resume [磁碟機名稱]
接下來說一下這個指令最大的陷阱...
本質上,manage-bde 是一個完整的BitLocker指令,但是宅龍上面有提到,在家用版上BitLocker功能是精簡過的。
這導致你雖然可以使用 manage-bde -off [磁碟機名稱] 來針對單一分割區關閉磁碟加密,但是當你要開啟磁碟加密的時候,manage-bde -on [磁碟機名稱] 是 無法執行 的...
你只能透過前面說的 UI 功能去操作磁碟加密功能的啟用或是關閉,但這邊就出現最坑的一個問題...
如果你是夠過 manage-bde -off 的指令去關閉單一分割區的加密功能,那這時候因為還有磁碟機的狀態是被加密的,所以 UI 上面會一直顯示加密狀態為 已加密
你是無法透過 UI 針對單一磁碟機功能去重新加密磁碟的,你只能一口氣將所有的磁碟機解除加密後重新執行一次...
最精彩的就是...如果加密過程會卡住,那解密的過程一樣會卡,然後你又得敲指令去 pause / resume...宅龍實在很好奇,這樣的搞笑設計真的都沒人發現嗎?
磁碟加密對於保護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功能,但是因為微軟的操作程序Bug實在太好笑,所以沒辦法,宅龍只好寫個note,算是提醒自己以免每次要裝系統都得重新找一次資料...
Comments